海外中国城透视(二)——中国城的分化和变迁
倒退十年二十年,在中国的发展脚步还没有那么快、中国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外开放的时候,中国城几乎是美国人认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最直接的来源。一个美国普通人竟然知道Cantonese(广东话)和Chinese(中文)的差别,这也都是拜中国城所赐。当然,中国城的贫民区特征也给美国人普遍留下了中国人矮小、精于算计和脏乱差的印象,即使是在今天的美国,个别从未亲身到过中国、对中国怀有偏见的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仍然未有改观,其中也不乏美国议员这样的精英主流社会成员。
对于普通的美国人来讲,虽然世界的开放、媒体的发达使得了解中国的渠道多元化、深层次化,但是毕竟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普通美国人接触中国人的机会仍然很是有限,加之真正到过中国,体验过北京、上海毫不输于纽约之繁华的美国人毕竟只是少数。在这种情况下,所谓耳濡目染,中国城仍然是他们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最直观的方式。令人遗憾的是,纵然中国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海外的中国城却仍然是以近乎几十年如一日的方式陷于停顿状态,发展的脚步和态势已经全面落后于中国国内。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外中国城所承担的“中国名片”的角色已经由正面转为负面。中国城的“现代化”已经迫在眉睫。